時間:2023-03-16 來源: 作者: 我要糾錯
(毛俊惠,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醫師)
毛俊惠,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,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國醫堂名醫馬文珠教授親傳弟子,并跟隨首都國醫名師唐玉秀教授、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王麗平教授出診學習。畢業后在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工作。
中醫認為,脾胃為后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人出生后,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于后天脾胃攝入的營養物質。先天不足的,可以通過后天調養補足,同樣后天失調的也可透過調治脾胃去病延年益壽。即使先天良好,如不重視后天脾胃的調養,久之就易多病減壽。
脾胃虛弱含義比較籠統,包含了脾氣虛、脾陽虛、脾不統血、中氣下陷、胃陽虛、胃氣虛、胃陰虛及脾胃虛寒等中醫證候。其中脾氣虛是脾胃虛弱的基本類型,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,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。多因飲食不節,勞累過度,久病耗傷脾氣所致。
一、脾胃虛弱有哪些癥狀
脾胃虛弱的常見臨床表現:病程較長,泄瀉時輕時重、或時發時止,大便稀溏,色淡無臭味,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,食后易瀉,吃多后見腹脹、大便多,平素食欲不振,面色萎黃,神疲倦怠,形體瘦弱,舌質淡,苔薄白,脈虛無力。
如表現為脾氣虛則見:脘腹脹滿,食后為甚,口不知味,甚至不思飲食,大便溏薄,精神不振,形體消瘦,肢體倦怠,少氣懶言,面色萎黃或白,或肢體浮腫,舌淡苔白,脈緩弱無力。
如表現為脾陽虛則見:腹脹納少,腹痛綿綿,喜溫喜按,形寒肢冷,大便溏薄清稀;蛑w困重,或肢體浮腫,小便不利,或見白帶多質稀。舌質淡胖,苔白滑。脈沉遲無力。
如表現為脾不統血則見:為脾氣虛則運化無力,氣血虧虛,可見食少,腹脹,便溏,肢體倦怠,少氣懶言,面色萎黃,舌淡苔白,脈緩弱。一為多種出血癥狀,如便血,尿血,月經過多,崩漏等。便血而屬脾不統血者,以大便下血,血便混雜,或先便后血,血色紫暗,或大便漆黑,兼見脾氣虛癥狀;崩漏而屬脾不統血者,表現為暴崩下血,或淋漓不盡,色淡質薄,面色白或虛浮,身體倦怠,四肢不溫,氣短懶言,納呆便溏等。
如表現為中氣下陷則見:面色淡白,眩暈易汗,短氣,倦怠,食少,便溏、腹部重墜,便意頻數,小便渾濁如米泔等。多見于胃下垂、腎下垂、子宮下垂、脫肛及慢性腹瀉等病。
如表現為胃陰虛則見:見口干唇燥,嘈雜,干嘔,飲食減少,或吞咽不利,食后胸膈不適,大便干結,舌紅中心干,少苔,或舌光、干絳,脈細數等。
如表現為脾胃虛寒則見:胃痛隱隱,綿綿不休,冷痛不適,喜溫喜按,空腹痛甚,得食則緩,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后疼痛發作或加重,泛吐清水,食少,神疲乏力,手足不溫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脈虛弱。
毛俊惠主任表示脾胃病是中醫上的理論,主要是人的脾胃功能受損,所誘發的疾病。在臨床上包括很多種類型,比如脾胃虛寒、脾胃濕熱等。一旦脾胃功能受損,會導致人體的氣血化生受到影響,導致氣血不足,誘發面色蒼白、精神不振、身體乏力,同時還會伴隨惡心、嘔吐、胃痛、反酸等消化道不適。
脾胃虛弱中醫如何調理
中醫如何調理脾胃?主要有以下三點:
第一點:通過中藥進行改善,中醫在調理脾胃虛弱方面有著很多的經驗,通過正規機構中醫師辯證施治進行調理,一般的脾胃虛弱都會有較大的改善。
第二點:通過經絡調整,通過針刺患者的中脘穴、足三里穴、三陰交穴等等,對于改善脾胃虛弱,使正氣得到扶持,使病邪得到祛除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第三點:通過日常的飲食、運動,還有情緒調節等多方面,來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,特別是運動的進行,對于脾胃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幫助。
毛俊惠主任表示,在日常門診中有很多患者都是聽朋友或者患友說吃什么對脾胃好,就去買來吃,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,雖然都是脾胃虛弱但是每個人體質不同,病因病機不同,某些人吃這幾位藥管用,但你吃可能就沒效果,所以還是建議脾胃虛弱患者,出現癥狀時及時到門診就醫,通過中醫的四診合參開出來的方子才是適合自己的。
脾胃虛弱吃什么
脾胃虛一般吃健脾養胃的食物,比如淮山,也就是山藥,它具有益氣養陰、補脾益腎、固精止帶的功效,主要用來治療脾虛證、腎虛等等。我們可以用淮山和瘦肉一起煲湯,也可以用淮山加瘦肉加谷芽、麥芽、茯苓、白術等一起來煲湯,可以達到一個健脾益胃的作用。脾胃虛我們還可以用砂仁,砂仁是一個健脾胃的中藥,可以用砂仁泡水或者用砂仁來煮湯,都可以達到一個健脾胃的功效。
毛俊惠主任表示,飲食在改善脾胃虛弱上有一定的幫助,但飲食只是輔助不能把飲食作為治療的主要手段。
日常注意事項
(1)保持精神愉快,避免過度疲勞、憂愁、悲傷、恐怖、緊張情緒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創傷。
(2)飯前少用腦,吃飯要專心,飯后稍休息,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。
(3)注意保暖,尤其是腹部的保暖,必要時經常在腹部戴一塊棉肚兜。夏季亦不可貪涼露宿。
![]() |
生活小秘方(267) 消化系秘方(185) 循環系秘方(137) 呼吸系秘方(159) 泌尿系秘方(73) 神經系秘方(29) 傳染系秘方(36) 分泌系秘方(36) |
![]() |
補氣篇(103) 抗老篇(58) 補血篇(77) 解毒篇(93) 健體篇(180) 安神篇(43) |
![]() |
潤膚篇(80) 健鼻篇(28) 增白篇(46) 除臭篇(47) 明目篇(40) 生發篇(33) 抗皺篇(58) 潔齒篇(23) |
![]() |
斑禿方(62) 痤瘡方(39) 雀斑方(54) 蕁麻疹方(53) 濕疹方(45) 脫發方(38) 白發方(70) 黃褐斑方(45) |
![]() |
肺癌方(36) 胃癌方(39) 肝癌方(41) 食管癌方(41) 白血病方(20) 鼻咽癌方(38) 陰莖癌方(38) |
![]() |
陽痿偏方(62) 早泄篇(23) 遺精(51) 男子不育(0) 性欲低下(31) 前列腺病(8) 陰囊病(7) |
![]() |
除痔方(42) 燒燙方(20) 跌打方(24) 骨癥方(26) 炎癥方(56) |
![]() |
消化疾病秘方(98) 呼吸疾病秘方(73) 皮膚疾病秘方(13) 泌尿疾病秘方(10) 傳染疾病秘方(9) 神經疾病秘方(78) 寄生蟲病秘方(44) 口腔疾病秘方(40) |
![]() |
月經病(89) 妊娠病(41) 宮頸癌(62) 產后病(42) 帶下病(16) 不孕癥(57) 婦科雜病(41) 乳腺癌(51) |
![]() |
耳病方(22) 喉病方(22) 眼病方(35) 口腔病方(34) 鼻病方(8) |
本站信息僅供參考,以醫生診斷及醫療為準。 ┊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系
Copyright © 2022 ypw.cc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藥品網 版權所有
鄂ICP備06013414號-7 公安備:42010502001036